人氣 1302811人     歡迎來到縣教育局電子報系統......

使用者登入

帳號
密碼

 
4_c.gif我要註冊

 

12_c.gif最新消息

12_c.gif校園訊息道相報

 文教報導

12_c.gif校園深入報導

12_c.gif教育政策與趨勢

12_c.gif當期議題

 作家專欄

12_c.gif學習與科技專欄

12_c.gif教育新詞彙編

12_c.gif桃園采風

12_c.gif華德福教育

12_c.gif親子專欄

 讀者投稿

12_c.gif教學百寶箱

12_c.gif校園影像

12_c.gif教育隨想

 進修天地

12_c.gif進修天地

12_c.gif認識世界

 文章搜尋

 

 

11_c.gif首頁>教育隨想

教育隨想

所見、所聞、所感---記德國參訪心得    

  所見、所聞、所感---記德國參訪心得

視野的拓展---啟航
  第一次離家這麼久,雖然不是很習慣但是仍充滿著喜悅,看著相片心中的記憶也不斷的浮現,這次的國外參訪在陳惠邦教授的精心規劃下,讓我們享受了知性與感性的文化饗宴。
歐洲,一個高度文明的國度,我們參訪了法國、盧森堡、德國三個國家,拜訪了數不清的教堂、紀念館、博物館,在他們的城市中不斷的駐足照相,想留下的除了感動還有日後為桃園縣教育付出的啟示,行程雖然累,但卻是處處充滿了驚奇與感動。台灣,我們的文化該侷限於本島,還是擴展於大陸與國際,我們還在不斷的掙扎和衝突中,我看到德國、法國將他們的文化變成生活的那股怡然自得。或許我們要汗顏,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是否失去了什麼?

歷史的永續---古蹟
  對於古蹟,處處顯露出古樸與完善的保存,法國願意以投降保存城市的完整,其民族性浪漫的決定反而造就了現今豐富的文化與觀光產業。德國的古蹟則在盡力維持其歷史的痕跡而不是加以整修改建回復以往的面貌,不同的理念反而是花費更多的金錢在維持舊有的歷史故事。參觀德國的學校最主要的重點在於綠色學校與永續發展,古蹟的永續,則是此行另一番的重點,想想台灣或者回到校園內,我們除了在環境上塑造一個永續的學習環境,我們是否保留了前人所留下值得珍藏的記憶或硬體建築,如校史資料或一棵的老樹,還是追求新穎現代的過程中逐流創新的迷思?這也是我常在思考的一個具有「史觀」的經營該是如何?相較於北京,在京城記事一書中所呈現的,在同樣皆為歷史古蹟處處的古城卻沒有保留文化資產,在追求經濟發展的迷失中喪失了原有的歷史風貌,短暫的幸福換來2008年奧運的風華,是幸抑或是不幸,沒有看法。在挖土機年年作響的大環境之下,古蹟與自然環境在華人世界背負著不幸。

心靈的再續---海德堡
  台灣有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讓海德堡一樣讓我深深喜歡?鄭華娟的往天涯的盡頭單飛是不是就在描述海德堡,我不得而知。但是這邊的古樸與清新讓人有定居於此的想法。在老師的指引下,我們從多種角度看海德堡,從古堡俯瞰海德堡的古橋、看錯落有秩的海德堡街景;從古橋仰望古堡,再尋思哲學家大道的方向;再從哲學家大道俯視古橋與平視古堡,多種角度想要理解海德堡的美,再搭配著風雪、雨滴與陽光氣候的變換增添海德堡的風情,星期天的海德堡心情是寧靜的,搭配著教堂鐘聲,走在哲學家大道,刻意放慢腳步,思索著內心深層的世界與教育信念,我們用心、用快門留下永恆,尋思或許生命的璀璨在於努力過後付出的感動。(陳老師說:為了生活必須要早一點畢業,所以沒有選擇海德堡大學。但我們仍覺得老師很厲害能在極短的時間取得德國博士學位,因此我有生命的璀璨在於努力過後付出的感動的體悟)

  生活似乎要有一個能讓人心情能夠靜下來的角落,趙二呆說:「談人,生是非;論事,多爭執;情濃,有麻煩;曲高,無知音,故人宜獨處」我想找一個讓人心情沉澱獨處的環境如同海德堡般的寧靜中有股不被束縛的自由,再找出自己對教育的豪氣與活出生命如來那般的自在。

環境的永續---參訪
  對於環教教育方面我們參訪了Frauenwaldschule Bad Nauheim(綠色小學)、Dientzenhofer-Gymnasium Bamberg(綠色中學)、巴登符騰堡邦學校環境教育中心(環境教育中心)。
  一、 不可以取笑人 。
  二、 不可以作對不起別人事。
  三、 要常常幫助別人。
  這是綠色小學很簡單的三條校規,在自然的環境下,除了尊人之外另有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情境,學校中除了學生、教職員工、還有很多的旅客或駐足於此的生物,都是校園裡面的一份子,都是值得尊重與共處的,因此在學校內設置了相當多的生物棲息的佈置,處處顯示其生物的多樣性。也讓人能感受到這是一個充滿「愛」的環境,因為「愛」的觀念讓大家一起做,因為「愛」所以有歸屬感,也讓老師和學生有了一個基本的認知:「這是我們的學校」。
  綠色小學在思考學生在學校的期間內學生要學些什麼?而非一次學會。因此規劃了四階段的學習。
  第一階段:觀察:做很多的感官知覺的五官體驗。
  第二階段:實作: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從旁幫忙。
  第三階段:加上更多的工作:賦予學生任務完成學習內容
  第四階段:特殊人員的協助,如工友或其他專業人士,在於照顧特別的且須人工維護的花園。
  這是一個沒有評量學生學到多少環境知能的學校,沒有評量,只存有經驗,一種感覺的生活怎麼可以評分。學生可以不知道物種的名稱,但知道如何愛護並與之相處的方法。

  相較於綠色小學著重於生態環境的營造,班堡的文法中學則在近年的節能措施上在歐盟的認證獲得EMAS的環境認證榮譽,其校園生態雖不若綠色小學的豐富,但在環教教育小組召集人與成員的努力上節省了相關多的能源經費支出,從環境的硬體著手,再從課程上培訓班級生態代表(類似國內的環保小尖兵)為種子負責各項節能工作的推展,在環境教育小組主動提出計畫申請歐盟的相關認證,在他們實施的過程中,我覺得他們都具有行動研究的精神,能以知、行、思節省學校能源的問題。更令我佩服的是負責環境教育召集工作的老師是一位兼職的教師,除了一週十七節課的鐘點費並沒有其他的收入,願意且無怨無悔的推展環境教育相關工作,應是有一種對生活環境的使命感吧!真正投入於工作中才能了解其真正的價值,環境教育不能只是侷限於某一區域,其牽涉的是一種宇宙情、世界觀化為在地的行動,生活與生命已為一生命共同體。

  國內常要花大筆錢從事節能或環境教育的相關措施上,在綠色中學在課程設計中設計節約能源而非從事花錢的措施,因此鼓勵學生騎腳踏車上學以減少 CO2的產生,節省的電費或相關的能源經費學校可獲得一半繼續在永續校園環境的營造上,反而是一種良性循環,學校立即可看到節約能源後看到的益處,進而也影響到學生、影響到家庭。

  在環境教育中心桌上的擺設自然,展現自然的原始風味,茶、咖啡也有其他的選擇,在工作人員與學生的用心學習與操作下,一切是那麼的「有機」。環境教育中心協助老師做環境教育課程的研發,也指導學生做短期的環境教育課程。在這裡可以真正發覺環境教育是融入於各個學科的,如工藝課製作鳥屋;烹飪課製作有機食品;生物課觀察小動物;理化課學習CO2與溫度的關係、了解臭氧與紫外線的關係,讓到環教中心的師生能理解環境,關心環境,解決環境的相關議題,教材取自於生活,人的學習碰觸的是週邊值得關心的,也讓學生從小開始就接受想法的改變而非要求的改變,天人合一的具體落實於生活中。真正該學習的應是他們從精神、思想、行動到意志力的概念吧。
  
  參觀的班堡文法中學環境教育組織、環境教育中心相同的理念與經營下,我沒有看到任何的免洗餐具與紙杯,即使人再多也是。這或許就是意識的覺醒到生活的實踐吧!能與所有動、植物的和諧相處,天人合一於生活中並具體落實,如果能夠從小就接受想法的改變而非要求的改變,以學校教育而言,環境教育是跨學科的,各領域都有環境的議題可供討論。回國後,得知中部辦公室補助學校從事品格教育課程的行動研究計畫方案,我思考著:品格教育若是上位的概念,環境教育、公民教育等的落實亦是推展的品格教育的相關課程,任何的品格教育或是環境教育若是與生活相脫鉤,學生沒有意識的覺醒或是經驗的感受甚至於生活的實踐能力,學生有的可能只是認知的概念,至於與生活的結合仍有一段遙遠的距離要走。

  去年底,參與縣內的綠色學校所舉辦的環境教育研習,在公文上說明,請自行準備餐具與環保杯,這是很適當的規定,參與的學員很樂意遵守。但在會場上,我仍看到提供免洗杯,甚至於餐後的廚餘當成一般垃圾在處理,兩相對照之下,我們掛牌的綠色學校作的是否只是表面的考核?在生活的行動力上仍有進步的空間。我看到目前很多的校長室裡面都有一部烘碗機,裡面擺著茶杯、咖啡杯等,我慶幸著這是重要的一步,當校長室的免洗杯愈來愈少時,環境教育的生活實踐能力進步了。

  退伍時,擔任三年級的級任導師,我訂定了一條班規「我尊重自己、尊重別人、更尊重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切生命」,也因為這條班規也讓我更留意一些環境的相關議題,也寫了一篇文章「追尋在生活週遭的感動—從賞鳥談起」,生活中的感動不需要從遠方去追尋,生命的感動身邊處處皆是。在於關心環境或任何的動、植物,其癥結不在環境或任何的動、植物,在於人心。學生的心似乎變柔軟了,也因此有了雅蘭葬蠶與桑樹肥料的故事在生活中發生,因為對所有的人事物皆有尊重之想法,親師生關係的維繫不因時空場合的變換而有所變動,那時只是一種身教、言教並沒有發展成課程,有的只是我們的一種生活態度。

  對於環境議題的生活實踐,或許我們仍有一段遙遠的路要走。

法蘭克福彼得生學校
  在校長Christa Schilhabel-Timpe女士的介紹下,讓我們初探的德國的學制,在法蘭克福彼得生學校雖是採彼得彼得生學校的理念,但面對著學校的競爭力下有著不同的做法也同時批判原有的想法,但學校的一切是為了學生、注重學生的身、心、腦的和諧開展目標是不變的,呈現多元以後希望競爭力能增加。
  注重家長參與的法蘭克福彼得生學校,每個星期有行動日,在行動日時家長會分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家長也須承擔一些學生學習的責任,因為注重家長參與所以使得學校與社區密切的結合。
在參觀老師的教學過程時,我與瑞峰、裕晃兩位學長是到實科中學的班級,班上的學生來自多個國家,學習的成就也較低,老師在指導學生做德文書籍的閱讀寫作空檔,與我們對談時,刻意將音量放小避免學生聽到老師對學生程度交談的內容,從這小小的行為發現,老師是怕傷了學生的自尊心。
  在校園開放上,法蘭克福彼得生學校付出了校園被破壞的代價,為堅持校園的開放,這些代價仍然要付出。
在環境教育上,仍照彼得彼得生學校的理念心、手、腦的開展,環境教育是一種勞動教育,學生並親身去做並從而體會實踐,讓學生能夠進入於生活中,學生種果樹同時生產果醬與蜂蜜,增加學校的收入。

Frankfurt國際學校(FIS)
學校通過歐洲國際學校、新英格蘭學校學院組織的認證,並且是國際學士組織的成員,英語是學校教學的主要用語,並且也是學習第二外語的選擇之一。本國籍或者具有合法居留權的學生必須學習德文。非本國籍學生在9-12級中必須達到預先建立的標準並選擇一種或多種第二外語學習,例如西班牙語或法語。
因為學生來自於多個國家(約為55個),其圖書館為滿足不同國家的學生,藏書亦顯得多元,不單純的以德文或英語書籍,學校的資源非常豐富,家長的年收入大約在300萬台幣以上。
學生上課很自由,腳可以直接架到桌上,在做教學觀察的班級中,老師會留意學生的表現,但對東方面孔的學生(日、韓)給予朗讀課文的機會則未見,經詢問教師,老師說明是文化的關係,東方學生上課較沉默,不是英文程度較差。
學生因為要跑班,更換不同的教室,所以下課時間有20分鐘,因此走廊上可見雙面時鐘,讓學生能掌握上課時間;因為學生人數多,在學校內我們並沒有聽到鐘聲,而是以三角形的燈號來代表上下課的提示。我一直想營造一個無鐘聲的校園,國際學校的三角形燈號與雙面時鐘給我一個啟示。齊誠跟我說:這是特教的概念。我想學生如果要學會自律不受鐘聲的制約三角形燈號與雙面時鐘或許可以嚐試。
受限與語言的關係,參觀國際學校全天以英語為最主要的溝通工具,又少了陳老師的翻譯,我不得不承認參觀是吃力的,甚至於效果有限,我的英語能力因為出國才知道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參觀國際學校最大的收穫來自於那種自知語言能力的不足,仍須有加強的地方。
國際學校重視的應該不是環境課程,而在於學生文化的適應與國際的接軌上,原以為德國沒有任何的紙杯、塑膠餐具,在國際學校都見到了,還好德國不是每一所學校都是綠色學校,也是有學校辦學的差異、重視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作為。

省思隨想---代結語

環境中的隨想---關於信任:
  生活是人與環境之間之間的交互作用,還記得在環境教育中心的那整棵的花椰菜,我們很放心的吃,可是我們同時也感觸若是在台灣我們敢吃嗎?同桌的學員與我一樣不敢。德國是一個沒有農藥的國度,其嚴謹的態度與對環境的尊重讓我們很放心的享受他們所提供的每一餐。台灣,媒體常報導關於黑心食品的問題,間接的讓消費者與商家之間存著不信任的關係。台灣的有機產品需要嚴謹的認證才能稱為有機,德國則是無需認證處處有機。因為對經營環境的認知不同,間接的降低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而恢復信任又需經過多少時間的慘澹經營。

德國人的「教養」
  出國前看了黃崑巖教授所寫的談教養一書,書中對德國人的評價非常高,認為德國是一個非常有教養的民族,也因此在德國境內時常會觀察德國人,看看是否真如書中所寫的德國人,司機先生的彈性空間蠻寬大的,沒有傳說中的德國人是一板一眼的,但我們歸究於司機的太太是東方人,所以對於東方人有另一種親切的呈現。但十幾天的觀察不如臨別前在法蘭克福機場印象來的深刻,因為在德國人的要求下,我的隨身行李必須托運,因為他認定我的行李超重,大夥都在納悶,我的行李並不是最大的?為何我的行李卻需托運?隨身行李放了家人所要求帶回的禮物與我要給太太的驚喜,我接受必須托運的事實,也在札記本上寫著:

  忙碌的法蘭克福機場,期待的心正一步一步的實現,通關、退稅都順利的進行,莫札特巧克力取代了歐元。隨身行李裝滿了我濃濃的愛,吸引了德國小姐的目光,她用她的體貼回應我,讓我將隨身行李托運,我的不捨與擔心在往後的飛行路途上澷延。

  我的不捨與擔心其實是多餘的,因為德國境內的治安很好,應該是一個可以讓人信任的民族,家人的禮物與驚喜不會因為被托運的關係而有所損失。德國小姐的考量應是對整體飛行路上安全的堅持,這種必要的堅持或許就是他們的工作態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見微知著,這個把關的德國小姐是否就是德國人的縮影,印證「談教養」一書德國品管小姐檢驗瓷磚的高標準,倒是相同的工作堅持。

回歸生活應用層面
  回國後跟校長提及:「如果說要花大錢去營造一個所謂的綠色學校,我想我不會去做,但是校園綠化美化的改善我會以這校園內所有的生物包含學生做一共處的規劃,我的綠色校園是在現有的基礎下逐步改善,是很自然的,關鍵不在硬體做了多少,關鍵在於人心我能影響多少?」

  想想學校推行的相關環境議題工作,資源回收工作我們一直做的不錯,尤其電池回收我們做的更棒;落葉堆肥也結合社區專家收集後化成學校植物肥料;省電節約能約,發覺水費不正常的增加能每日紀錄水表盡快更換漏水管線,在課程上,我們雖不若環境教育中心般的針對環境議題做實驗,但鄉下小朋友,本就是與自然為伍,他們真正要學的是生活的態度與人事物和諧相處的模式。在環境的營造上,可惜我們校園內物種並不多樣,但我們也曾發出驚奇:錯把透翅天蛾當成蜂鳥、摘除虎頭蜂窩等等。雖然我們仍有努力的空間,但是會不會是經過認證的綠色學校,Who care?

  杜威:「教育即生活」,彼得彼得生學校學校的課程原則為以自然學習方式代替記憶學習、以「社會學習」為優先、以「活用學習」代替書面知識。參訪德國學校讓我更加身體會所學需回歸到生活中,環境的維護與環保概念是生活的態度,自然而然會有愛護的情意產生。在國際學校的衝擊發覺自己所學的英語派不上用場,想想在學習過程當中,英語只是我在求學階段一個考試的學科,所學的只是想拿高分,是否能應用到生活上?沒有出國的生活情境真的才發覺英語學習也不能跟生活相脫鉤。

  再次記起「我尊重自己、尊重別人、更尊重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切生命」這班規或許訂的很崇高,但也不失為一種努力的方向,那一種沒有人定勝天的狂妄而是期待和諧共處的永續環境。
那我就先從我的生活中堅持一件事:喝我煮的咖啡,我將用樸實的咖啡杯為您盛裝。不用那會稀釋我的咖啡那股香、濃、醇的紙杯,讓我再從這一小步著手,這是我對環境教育的一種小小堅持與期待,這將會是我的生活。

[文/詹益銘 2005-11-21:20-24-40]

12_c.gif回上一頁

 

12_c.gif回首頁

12_c.gif我要註冊

12_c.gif我要訂閱

12_c.gif我要投稿

12_c.gif讀者投稿須知

12_c.gif前期電子報

 

 

系統設計/桃園國小資訊組  2005-08-01 版權所有/桃園縣政府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