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 1302555人     歡迎來到縣教育局電子報系統......

使用者登入

帳號
密碼

 
4_c.gif我要註冊

 

12_c.gif最新消息

12_c.gif校園訊息道相報

 文教報導

12_c.gif校園深入報導

12_c.gif教育政策與趨勢

12_c.gif當期議題

 作家專欄

12_c.gif學習與科技專欄

12_c.gif教育新詞彙編

12_c.gif桃園采風

12_c.gif華德福教育

12_c.gif親子專欄

 讀者投稿

12_c.gif教學百寶箱

12_c.gif校園影像

12_c.gif教育隨想

 進修天地

12_c.gif進修天地

12_c.gif認識世界

 文章搜尋

 

 

11_c.gif首頁>教育隨想

教育隨想

課程領導中傾聽靜默的聲音    

從事教育工作已十八載,課程改革從課程標準修訂為新課程標準到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實施;每一次的改變都讓教育工作者感受有不同的陣痛與狐疑,學校老師要如何教?要教什麼? 有人說:教改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管他一樣不一樣,反正最後我還是一樣。細看學校教育變革開始初期:教師是茫茫然不知所措﹔到了陣痛時期是忙忙忙﹗忙著研習、忙著做教具與忙著趕課程計畫﹔到了末期感受不痛不養,依然故我執著回到從前。在這些教育變革歷程中,不禁讓我再一次思索,學校教育改革中—我們聽到了多少聲音?我們給了孩子什麼?
聲音的意涵
聲音是存在於個人之內的意義,聲音也代表一種角色、權力關係,明確個人的世界、經驗與人分享未來遠景。教育活動中包含兒童的聲音與教育工作者的聲音,教育活動不應是政治人物的一場權力遊戲,教育應隱含著需求、責任與道德的價值觀。
兒童的聲音是一種來自於個人的歷史需求,兒童自己是主體,建構自己的需要使自己產生意義化,教育活動中能瞭解兒童的聲音才能掌握人在符號與語言及傳記的需求,幫助兒童引導為自己的將來預作準備。
教育工作者的聲音:教師是教育活動中的工作者,教師的聲音反應教師角色關係、組織權力位階、教育良知良德。教師在教育情境中創造出意義,教師的權力與現實關係,影響兒童的學習過程,教師的道德良知相對也影響兒童學習內涵。
教育改革中教育主體的轉變
時代更易,多元論述、後現代主義觀、後殖民主義與批判觀,教師的角色由傳統知識灌輸者、教導者轉變為協助者、引導者。兒童的角色由客體轉變為教育的主體中心。
聲音的意義,在提供學生經驗、語言、歷史和故事的文化,以建構屬於他們的主體地位,讓生活變得更有意義,讓自己成為社會的一部份為自己發聲。
聲音是多層面具複雜性,每一種聲音都有代表性、具有真實性(Giroux 1991)。
聲音是合音的表現,在政治的權力遊戲下,被宰制、被忽略的一群,默不出聲或發聲不被關心、重視,不出聲音不代表沒有意見而全然接受,「沉默」是代表另一種聲音的存在,聲音具有普遍性的存在。學校是一種社群(community),從批判中講求解放、懷疑,但也不是裝作「差異並不存在」,我們應接受多元與差異性的事實。對於課程予以再概念化,認清由忠實觀演進到調適觀與落實觀,學校課程的改革脈絡應由工具技術觀到調和文化觀與後現代主義觀,是一種從產品觀到實際與實踐觀歷程。
教育應慎思、明辨、審問、篤行之代結語
教育的思潮,由傳統理性哲學到行為科學的實證論-邏輯演繹,到多元觀批判哲學教育的哲學思想觀,隨著社會脈動而改變,課程領導者應重新對教育再一次審問與慎思,從理想、正式、覺知、操作、經驗的課程中再概念化「學校到底要教什麼給學生?學生要學會什麼?」,身為教育工作者應重新思索加注新的聲音,傾聽更多深層的、靜默的、被忽視與被宰制的那一群教師和兒童。
教育不只是擁有更要追求美好,教育在公平與正義間、卓越與優質間、政治利益與道德理想間、新左派與新右派間擺盪與拔河,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環節間應思索:教室層級課程部份-不斷問問自己如何能讓兒童獲益;國家層級課程部份-應給孩童什麼未來?教育改革絕不是坐在辦公室裡想『應該如何?』應走進教育現場中,聽聽更多的聲音,用心一起塑造屬於我們真正的未來歷史故事與傳記。

[文/陳瑞宮 2006-01-17:10-41-23]

12_c.gif回上一頁

 

12_c.gif回首頁

12_c.gif我要註冊

12_c.gif我要訂閱

12_c.gif我要投稿

12_c.gif讀者投稿須知

12_c.gif前期電子報

 

 

系統設計/桃園國小資訊組  2005-08-01 版權所有/桃園縣政府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