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頗為同意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迦納(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論」,育有兩女的我,作應做的事與把應做的事做好之外,還體認到孩子不只是學習知識,還有許多生活技能、人際關係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學習。生活上,我儘量放棄個人執著與偏見,多元關心孩子,不時隨機進行教育,協助孩子全人發展。
日前全家人前往遠東愛買體驗「湯姆龍親子堡」後,內心頗有感觸。一般來說,在公共場所,父母都會提醒孩子要遵守規定與使用規範,如注意禮讓、不高聲尖叫、排隊等候、注意安全…等,問題是別人的孩子未必會和自己一樣,把孩子教得一樣好。當天,我不時看見有些孩子總喜歡插隊、搶佔位置、高聲罵人、及隨便推人等現象。如果現場大人處理得不是很妥當的話,不僅孩子心裡容易受到傷害,產生不好的情緒;而且孩子被欺負後不敢向家長反應,也會影響其未來健康的身心發展。據此,個人提供一些意見,以提昇孩子的基本生活禮儀:
1.參觀遊覽公共場所時,真有事情發生了,父母不妨忍住脾氣,別急著衝去教訓 別人的孩子,等氣過了,才與對方好好說一下,避免產生大欺小的誤會。
2.如果未遵守基本生活禮儀的情形沒有獲得改善的話,不妨再次提醒對方孩子要 遵守公共場所的遊戲規定,不爭先,多禮讓,或是以較為婉轉客氣的語氣與對 方父母溝通,希望能「將心比心」來管教約束自己孩子。
3. 對方父母如無法接受您的意見,繼續任其孩子胡作非為的話,我們仍要清楚告訴與肯定自己的孩子,能夠遵守公共場所規定或使用規範,以避免產生錯誤的 認知觀念:為什麼別人可以這樣,自己卻不可以的謬誤。
4.我們為人父母工作縱使再忙再累,也要從小教好孩子基本的生活禮儀,不要把有的教養孩子的責任推給學校老。因為家長過於寵愛孩子,只會加深其是是而非的觀念,為所欲為的行為,卻無法幫助孩子未來在團體中生活,學會了有關待人接物與應對進退的禮儀。
其次,記得孩子剛學說話時,父母幾乎是用盡各種方法,要孩子開口說話。一旦會說幾句話,父母還會到處向人炫耀自己的孩子比別人會說話。以教育觀點來看,為人父母者實應把握多聽少說的原則,讓孩子說出心聲(事),以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不致有代溝的問題。父母儘量不要以「安靜!不要講話」、「您真得很煩耶」、「我很忙不要吵」,來當作「不想聽孩子說話」的藉口,以避免親子的嫌隙與誤會,影響身心正常發展。據此,個人提供一些意見,以放開心胸,多聽孩子說話:
1.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使孩子很願意把心裡的想法,毫無保留的說出來。
2.暢通雙向的溝通管道,父母要以接納的態度,來回應孩子所有的發問,以同理心的立場來感受孩子的觀念與想法。
3.儘量不要以「孩子年紀小,不懂事」的藉口來敷衍其發問,父母再怎麼忙,也要身段放軟,聽聽孩子心聲,成為孩子最親近且最容易的求助的對象。
4.孩子吐露心事之後,父母要給予適時的鼓勵與協助,重要的是不要指導他,告訴他應該怎麼做,而是要尊重孩子的意見與能力,使其能自動把問題解決,或把行為改變,如有需要,父母還可以尋求心理輔導與諮商人員提供專業的協助。
最後,孩子的意志力比較薄弱,進行孩子多元智能教學活動時,特別需要鼓勵與指導才能實現,因此,父母應及時鼓勵孩子持之以恆,耐心地等待孩子慢慢的進步。記住:「沒有父母的關心,孩子不可能有順遂的學習」、「沒有父母的呵護,孩子不可能有快樂的童年」,父母的鼓勵叮嚀,將是孩子學習成長路上最好的朋友。
[文/楊樹槿 2005-11-21:10-46-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