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溪畔消失的行業—吊橋師傅與放料仔
高原國小朱信維
吊橋師傅和放料仔這兩種行業,相信是大家非常陌生,甚至從未聽說過的。但在五十年前石門水庫尚未興建之前,這卻是大漢溪上游山區所特有的,而且只有少數人曾經經歷的行業。當您在秋冬欣賞北橫楓紅之際,不妨駐足俯瞰大漢溪畔一座座的吊橋,想像當時作吊橋的師傅如何在險峻的兩岸搭起吊橋?吃放料飯的人們,又怎麼在湍急的溪流上「駕駛」碩大的木頭竹船呢? ★角板山溪口吊橋整建過程 ★吊橋師傅黃春標先生
老大溪人的驕傲--吊橋專家黃石英 筆者因為喜歡爬山,在山區看過不少吊橋,每次都會對它發出嘖嘖的讚嘆聲,是什麼樣的本領?能夠在山谷兩側幾百公尺遠的距離、在湍急的溪流上方,搭起繩索、鐵索,以及一片片木造的吊橋?沒想到在大溪內柵竟然有做吊橋的專家,而且是從日本時代就開始,做過無數大小、長短的吊橋。 家住內柵街上的黃春標先生,拿著家裡的珍藏—自製的吊橋模型,在古色古香的簡家基先生中藥鋪裡,訴說著他們的故事:他的二叔黃石英先生,如果在世可能有一百一十多歲了。從日本時代向日本人學得一手做吊橋的好功夫,做了超過半世紀的吊橋,像是全台最長的吊橋(位於南投的烏溪,被九二一大地震震垮),50多年前復興鄉角板山的溪口台吊橋、龍珠灣吊橋……,都是石英師帶領他們家族一手打造而成,可說是當時全台首屈一指的吊橋師傅。
★黃老先生的珍藏-自製吊橋模型栩栩如生
當吊橋師傅的條件 做吊橋不只要有技術,更要有膽量、身手矯捷、平衡感絕佳等常人所沒有的天賦,黃春標先生回憶從前和二叔學做吊橋的點滴:「別人都要兩個人一起合搭一條竹竿才敢走在吊橋橋索上,石英師卻是一個人,甚至不用拿竹竿就能安步走在橋索上,所以他做吊橋的速度也比別人快。而且在搭那些橋索時要算得很準,吊橋才會很穩。」 ★前幾年剛仿古修復完成的大溪橋
春標師拿著吊橋模型邊說邊比畫著,做吊橋要看吊橋大小,小的吊橋像溪口台吊橋,只要用200條八分的鐵線捆起來當作橋索就可以了;但是像烏溪吊橋等較長的橋,就需要較進步的ㄚ仔索(鋼纜)來做,才足夠支撐。搭橋的步驟事先做好其中一端的「碼頭」和橋柱,再到河的另一端架好碼頭和橋柱,再來就是架設和吊橋平行的長索、以及和橋面垂直的短索……,最後再釘上長條木板,木板長寬有一般的規格,並適時做調整。這些過程中的每個細節都得很謹慎,不能出錯,而且吊橋用了幾年就得整修。 ★幾十年前大漢溪上的大溪吊橋 專業做吊橋的和部落裡原住民自搭的吊橋不同,原住民搭的多是簡易吊橋,主要以木頭或竹子為材料,兩者的材料和技術都有所差異。但專業做吊橋實在是件危險的工作,有時沒走穩、風太大、地震、下大雨……,都可能造成危險,石英師的女婿就是有一次在龜山鄉做吊橋時不幸跌下而離開人間的!
吊橋功夫幾成絕響 可惜做吊橋的功夫只傳到春標師這一代,也許是太危險、辛苦了,或者是找不到有天賦的後生……,留下的只有一個吊橋模型、一張整修溪口台吊橋的相片,剩下的點滴就都在老師傅的心裡了!如果可能,好想知道出自內柵的吊橋高手,做過台灣各地的哪些吊橋?想要跟隨他們的腳步,去看、去走,拍下這些傲人的傑作,哪怕有些吊橋已經年久失修、殘破不堪。因為這些都是當地人曾有的驕傲!只是這裡的孩子們,有多少人知道這些事嗎?或者是,知道後有什麼感動嗎? ★復興鄉境內隨處可見以前吊橋的蹤跡
內柵下崁的放料仔 曾經在八結(百吉)街上,聽廖明進校長講到八結人以前的「放料仔」工作。那時曾短暫地訪問過在百吉街上開雜貨店的呂老先生,他在年輕時候就曾經吃過「放料飯」呢! ★曾做過放料仔的兩位老先生
打鐵寮古道上的「弄料崎」 在三層的打鐵寮古道上有段「弄料崎」,是把山區的木材從崎頂順著山溝或陡坡滾下來;而閩南話的「放料仔」,就是把砍伐的木材,用水利把它從高山上放流到平地來,當時放流的都是高級的檜木、肖楠之類的木材。木材從大漢溪上游支流的四稜放到巴崚,再放到石門,至少要好幾個月,晚上常要睡在山洞之中,靠著捕撈大漢溪的苦花魚、石斑、香魚、蝦蟹,採摘野菜維生,這種特殊行業所經歷的點滴故事,可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呢! 以前的河流和人們的關係絕不像現在如此之疏遠,內柵下崁地區鄰近大漢溪,無論在食、行、育、樂等都和河流有著密切的關係。這次訪問的江石添和廖有道老先生,在他們二、三十歲的年輕歲月裡,就留下了如此深刻的「放材」、「放竹仔」的生活畫面。 廖有道老先生說,下崁的人靠近河流,一般來說游泳技術較好、也較諳水性,像是江石添老先生就是當時很有名的划龍舟舵手,曾帶領桃園縣龍舟隊,獲得75年的全國 龍舟賽冠軍。 ★內柵下崁的「水頭」土地公★桃園縣龍舟隊曾獲得75年的全國冠軍 山中「放料仔」的流浪生活 在民國40年代到50年代石門水庫興建以前,當大水過後,有些人會被僱去山上砍材、砍竹子,再從山上把竹子順流而下放下來。山區以桂竹為主,多從復興鄉的高義蘭(高義)、哈吻(霞雲)順大漢溪上游而下。兩個人就能夠放一趟竹子,先讓砍下來的竹子滑到河邊(砍竹子另外有別人做),把一堆捆起來後,因為竹子較為細尖,流動時可能會插到河床或山壁,需要兩個人各自 站在竹子上面的頭尾兩端,來掌控竹子的流向。
★大漢溪上游蜿蜒曲折 ★大漢溪在高義形成深切的V型峽谷
放竹子之前,他們要先花一兩天從內柵爬山上高義,因為竹子較輕,流動速度較快,從高義放到大溪橋下只要約三天的時間。但是放木材就不一樣了,江老先生(有名的划龍舟舵手)說道,要看木材的多寡決定要多少人手,有一次他們放了幾百石的木材(一石等於一百材,一材等於一立方公吋),就需要十多個人一起去做,當中有一人負責煮飯。
★遇到大彎時,一不小心 ★放材的人要長時間待在山裡生活 木頭就會卡在岸邊動彈不得
以河岸、山洞為家 在山上砍木頭的工作由別人來做,砍下來的木頭要風乾、截成一段段的才能放流。放材和放竹子不同,因為木頭流速較慢,當木頭放流後,人不需要站在木頭上,他們沿溪流河床而下,或是走「番仔路」,晚上就睡「番仔厝」或山洞。從三光、巴壟(巴崚)到大溪,少則半個多月,多則一個多月的時間,都在山區度過,有時候要等木頭流到、有時卻要去追木頭。放流的終點通常在石門峽谷或溪洲附近,需要有人前一天就到那裡等木頭流到,老闆會用卡車去載,或是再放流到大溪橋下。 ★利用河流的力量來放料仔 放料仔的季節多從每年的三、四月起,到秋天為止,因為冬天河流水量不夠且天氣寒冷。那時有一位住在埔尾的簡瑞乾最厲害了,他得過新竹州運的跑步冠軍呢!不過放材也相當危險,有一次在高義經過一 個深潭時,就有人被河流捲走,拉起來後大家一直按他的胸部才把他救醒呢!說著說著,老先生臉部的表情似乎還停留在當時那個畫面當中。
★放流終點通常在石門峽谷附近 ★幾年前的艾莉颱風,就像是 大自然的放料仔
但是在訪問當時浮現在我腦海的印象,卻是這幾年的大颱風,就像是大自然的放料仔,將上游山區的漂流木沖下、積滿了整個水庫集水區的景象!
回首來時路—「人與土地」最真實的生命經驗 這樣珍貴的工作和生活經驗,現在已經不太可能再來一次了,就像廖老先生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曾和十多位內柵青年,被日本天皇徵召到新幾內亞做後勤補給的血淚經驗一樣,現在回首來時路,卻可能是人生難得的歷程呢! 不管是吊橋專家或是放料生涯,這些住在溪畔,在年輕的生命裡,曾經如此貼近桃園土地之母--大漢溪的長輩們,終日和大自 然相處、甚至搏鬥的日子,雖然艱辛,卻是徹底而真實的生命體驗。在這塊土地上曾經 有過如此獨特生命經驗的人,可能就在身邊而不為你我所知,一旦過去了,也只能成為極少數人午夜夢迴的甜蜜記憶了! ★望著颱風帶來的漂流木, 阿姆坪的漁民只有低頭不語!
[文/朱信維 2007-10-29:19-38-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