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幸福-婚前教育認知的建立
在五月十一日的中時電子報一則新聞內容裡,聳動的標題寫著:台灣離婚率高居亞洲第一!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去年(民國九十五年)有六萬四五四○對離婚,平均每天一七七對夫妻「一拍兩散」,以致單親家庭愈來愈多,若再加上喪偶、分居或夫妻兩地分離者,約有七十四萬戶到二二○萬戶。這個現象告訴我們,台灣人離婚人數的越來越多,結婚的越來越少,單親家庭快速增加。
在現代化的社會,人們對婚姻品質的要求愈來愈高了。過去人們的婚姻是經由媒妁之言或奉父母之命,常是為了傳宗接代而結婚,或為了經濟因素而結婚,婚姻的工具性目的大於情感性目的。而現代男女結婚最常見的理由就是「我們彼此相愛」,婚姻的情感性目的已大為提升,希望在婚姻裡滿足愛與被愛的需要。過去生活較艱苦的時代,人們較為認命,較重視群體生活,即使夫妻間關係不佳,也較能忍受低品質的婚姻;今天的人們則活在較富足、較重享受、較重個人需求的時代,也因而較無法忍受低品質的婚姻。
不過高品質的婚姻卻不是由天而降,而是需要經過一番準備與持續經營,特別是現代的社會多元化的發展,人與人的差異性和獨立性提高,要經營一個美滿婚姻,其難度是更高了。婚姻的經營,應該不單純是浪漫或者憧憬的表現,最重要的是一種責任的承諾,因此,現代的人比起以前的人更需要接受婚前教育與輔導。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主辦,桃園縣家庭教育中心承辦的婚前教育工作坊,提供婚前教育課程,使將婚男女對兩性知能的意涵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進入婚姻前能清楚對方的價值觀、溝通與衝突的因應與處理,並建立正確的家事分工觀念,來面對未來的婚姻生活。
家庭教育中心為縣民籌備工作坊會議 工作坊現場互動的溫馨氣氛
婚前CPR
教育部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規劃的婚前教育課程,提出「婚前CPR」的主要概念,包括:「C」(Commitment)指的是澄清婚姻願景與承諾、「P」(Problem-solving)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R」(Resources)獲得經營婚姻與家庭生活的資源。今年二月公佈實施的「家庭教育法」明確規定,婚姻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涵,直轄市和縣市政府也應該針對適婚男女提供至少四個小時的婚前家庭教育課程。教育部於是委託師大規劃了一系列婚前教育課程,協助新人們培養婚前CPR。
「婚前教育」在西方的教會中是相當被重視的,未婚男女必須接受婚前預備的諮詢或課程,才能在教堂結婚,其意涵代表著個體的成熟,並已有能力照顧他人,負起家庭賜予的重責大任。在台灣,婚前教育仍是一個新的領域,其「預防重於治療」的性質,已逐漸受到重視,因此婚前CPR的概念更需要積極的推展。
兩性溝通與衝突處理
曾有學者說過一個人的生命力跟他能溝通的能力成正比,溝通在人類互動關係上的任何一個層面,都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溝通的意義在於利用方式、媒介、橋樑等來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婚前的溝通方式與婚後的溝通方式、情況有所不同;婚前充滿羅蔓蒂克的氣氛,情書、電話等工具,婚後卻是臉對臉非常直接的接觸,距離近了是否更容易溝通或營造氣氛,這就是我們要討論的重點。
夫妻之間有一種較強烈的溝通方式,就是吵架,通常都是因為一些小事吵得面紅耳赤,例如:襪子亂丟、衣服亂放、東西沒有歸定位、上廁所沒有沖水等,太多例子。爭吵發生的原因常是自我意識的膨脹、各持己見,帶來更多的情緒反應,較好的情況是,不通說到通為止,有的時間長,有的時間短,有時也應該先閉嘴靜下來思考,彼此冷靜的想對舫的意見,再下決策。更不好的就是肢體語言,通常會帶來很不好的回憶,但是真的回想起來,到底為什麼事爭吵,真的無法解決嗎?事實上沒有不能解決的事,只是一時無法控制情緒罷了!
社會語言學家黛伯拉˙泰南形容兩性的溝通像是在跨文化的溝通,找出男性、女性在語言上使用的特性,才能顯現男性與女性在對話中的差異。泰南對兩性溝通風格的主張如下表:
女性 |
男性 |
私下場合談話數量較多 |
公開場合談話數量較多 |
喜歡諮詢與討論 |
不喜歡諮詢及尋求幫助 |
給予說話者讚美及意見 |
多命令語氣及主動提供資訊 |
好談論人際關係的細節 |
好談論自己的英雄故事及政治人物 |
對話中重疊的現象較多 |
對話中重疊的現象較少 |
視衝突為和諧關係的威脅 |
以較直接的態度來處理衝突 |
兩性因為不同的溝通風格,理解事情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會產生摩擦,避免摩擦的方式,就是去了解不同彼此溝通風格的差異,並聽出其語言之外的弦外之音,給予對方所需要的,是促進彼此了解,增進和諧,避免衝突的重要方式。
聆聽專家們的意見 建立自己美滿的婚姻生活
非常家事,非常絕配
家事分工是現代家庭的議題,傳統家庭視家務事是女人的事,女人也理所當然的接受這個觀念,思索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除了「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分工模式外,也受到社會潛在因素影響。
工業化帶來女性就業機會,女性就業現象日趨普遍,雙薪家庭逐漸將成為最普遍的家庭型態,因此家事分工話題受到許多民眾與學者的關注。一些學者發現,家事分工對夫妻關係、家庭幸福及夫妻衝突有所影響;丈夫分擔家事可增加婚姻的幸福度與家庭的滿意度;近期研究則發現,丈夫對家事的支持與投入,會影響妻子對家庭生活的感受,可見得家事分工的適切性對夫妻關係有顯著的影響。
事實上對許多的就業女性而言,雖然丈夫參與家事是被期待的,但妻子視丈夫的參與是對家庭的重視及關心的表現,故家事不僅只是表面上家人對家庭大小事務的分擔,更蘊藏著家人彼此情感的付出、關懷、與體諒,而這也才是家務工作最重要的本質。透過家事來表達對家人的正向或負向的情感,使婚姻生活相愛,不因家事而相怨相害,並能因應家庭的成長與改變,帶領全家從家事中相互學習與支持,是每個家庭內的成員都必須學習成長的。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家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這是一首常常在婚禮上撥放的歌曲,仔細研讀每句歌詞,便能知曉在婚姻中經營愛的關係之訣竅!高品質的婚姻需要雙方同心同行,盡力將自己的角色扮演好,經過用心與持續經營後,相信會更幸福的面對未來的婚姻生活!
[文/林碧榆 2007-05-22:15-48-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