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記者陳淑妙 / 復興鄉採訪報導
「老師~我可以用你的電腦看影片嗎~」小朋友遠遠地問著。 「可以~」老師也回傳親切的應許,沒有一點遲疑。 在復興鄉角板山的香菇大道上,介壽國小已經再此屹立了九十八個年頭,幾乎鄰近的幾個國小以前都是介壽的分校,就讀介壽國小的校友石先生就說:「以前小時後住溪口都要一大早從對面走路到河邊搭船,再爬上來上課,邊走邊玩就要兩個小時呢!但每天都還是很期待上學。」由此,介壽國小在山區教育的地位不言而喻。 面對現實的衝擊,現任介壽國小高理忠校長認為良好生活態度的培養是一切的基礎,才能延伸到學習態度的確立,以及做事態度的成功。 除此之外,高校長更重視孩子的藝術潛能「成為一位優質的觀眾是每位介壽國小學生必須做的功課。」高校長如是說。因此在介壽國小裡,藝術與音樂的氛圍就像空氣一般瀰漫著整個校園。
◎音樂是介壽國小的重要的元素之一 ◎ 隨地唱跳是孩子的本身潛能
就像二年甲班的劉沛妤小朋友說,「校長很好唷!如果有好的表現,他就會送禮物;」但突然眼睛一亮驕傲地表示「而且校長他會唱歌,還會唱義大利歌,還有很多很多歌。」不同於一般的校長總是在朝會上對學生諄諄教誨,高校長是用唱的,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演唱組碩士的高校長總是利用跟小朋友集會的機會唱歌給孩子聽,不吝惜本身的才華,大方與孩子分享,也讓孩子們體驗音樂的力量。 「這樣才學生才不會睡著啊!因為校長唱義大利歌的時候學生們在底下會笑聲不斷,因為沒聽過嘛!」教導主任林肇基開玩笑地說著「不過,藉由此可以激發學生們喜歡表演的動力,常常在走廊的角落都可以看到學生們拿著錄音機自己唱歌、自己編舞。這就是身教!」 會重視音樂與藝術除了是因為校長本身的專長,更因為山上孩子的天賦有著無限發展需要出口,今年榮獲歌謠第一名的介壽國小歌謠隊顯示了音樂在這所學校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很多事情孩子們長大後都不記得,但音樂是不會忘記的。」高校長提出這樣的說法。「音樂是展現自我很好的機會,有機會就讓學生演出。」
◎陶板是孩子親自動手做的 ◎這是一生都不會忘記的回憶
操場旁的陶板藝術看台是孩子們最近的成果,全校自六年級到幼稚園,一百多位學生從完全不會到刻名字、雕刻、上色,都是自己動手。「這都是有感情的,學生對學校的感情會不一樣,也許等到他當了阿公,他就可以跟他的孫子一起分享他的求學點滴。」高校長自豪地介紹著。「其實我們給他們機會,他們就會有所獲得,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 採訪過程中剛好遇到花鼓隊的小朋友自行利用下課後時間在練習。「明天要表演啊!雖然已經下課了,但是我們還是想留下來練習。」小男生一邊敲著鼓,一邊解釋著,「我們還會去廟會表演,我爸爸就是花鼓隊的,我哥哥也是,我還會這個唷!」小男生說完就甩起鼓棒表演著,過了兩分鐘,鼓聲停下、鐘聲剛好響起,之中一位小男生忽然說:「我們去打籃球吧!」接著其中兩位忽然拉起帆布把大花鼓蓋好才離開。突然想起高校長說的:「不是每個人都愛讀書,但是生活的態度很重要。」
◎下了課,孩子還留下來練習花鼓。 ◎小男生先把花鼓蓋好才離開 孩子們可以遵守對自己負責的關鍵,相信教師以身作則是不二法門。「就像英語這件事,之前有英語外師進駐校園,全校老師就一起跟外師學英文,外師離開了,就由英語專長替代役承擔教老師的責任,替代役退伍了,就由假日在進修英語的教師繼續在晨會上教老師們英語,這樣才能堅持下去。」高校長堅定地表述,「要孩子好,老師自己要先會。」
◎孩子樂於學習 ◎親師一起學習 介壽國小學區裡有著不同於其他地區的多元族群,教育這樣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介壽國小的老師秉持著用心去融合所有文化,進而發展出學校的特色,堅持「在別人的幸福的眼中,承擔自己的勞苦」。 走過九十八個年頭,如今的介壽國小有了不一樣的風貌,孩子因為交通方便、社區居民組成變化,有了更多種文化的選擇,學校中也充滿了族群融合的聲音,在這裡,不管是客家人、閩南人、泰雅族人,都是一家人。學校一角規律節奏的花鼓聲和著孩子們自發的泰雅歌謠,繚繞在百年歷史的山谷,特別的悅耳,也特別地動心,不論外界的紛擾,這兒!擁有最純真的「人」生 (聲)。
◎這裡的孩子擁有最快樂的人生。
[文/陳淑妙 2007-05-22:13-5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