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些迷思
「外籍配偶的小孩學習遲緩。」
「外籍配偶的小孩不注重衛生。」
「外籍配偶的小孩人際關係差。」
「『新台灣之子』就要台灣化。」
「努力同化做台灣人,就是好的外籍媳婦。」
對「新移民家庭」的小孩,許多人存有文化認知上的差異,甚至是歧視。但大部分都是媒體偏頗的報導,或不理性的「文化沙文」迷思。台灣是重視人權的民主自由國家,除了這些迷思必須獲得澄清,更應該積極解決文化適應上的問題,而不是讓文化偏見困擾外籍配偶家庭。
「新台灣之子」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關心
教育部統計處94年「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結果摘要分析」資料中顯示:外籍配偶小孩學習表現優良首推語文領域,數學則殿後。學童語言發展遲緩者僅佔8.2%,隨著年級升高而逐漸改善,這些資料讓部分人看見自己的偏見。此外他們在自然、社會、藝文學習領域之表現與班上一般生並無差異。值得注意的是:超過五成以上學童在學校生活適應良好,但是在「上課學習互動」項目中,不良者比率達14.9%。新移民家庭的小孩所面臨的不是識字的問題,而是文化認知的層面產生困擾,影響他們的學習。外籍配偶子女所要面對最大的問題不是「生理的」或「經濟的」弱勢,而是「文化的」歧視。
外籍配偶的再學習是學校及社區的責任
「我們的教師對外籍配偶的子女有公平的對待嗎?」「我們提供友善的校園環境去接納外籍配偶子女嗎?」我們應該如此自問,尤其是義務教育的國中小學,「協助外籍配偶解決子女的教育問題」責無旁貸。學校在「教師態度」與「補救教學」兩個面向中可以善盡教育的職責。
一、教師態度
「班級導師很關心我的小孩,不會有不公平的地方,我也常到班上了解小孩讀書的情況。」目前就讀於茄苳國小補校的楊燕媚(越南籍)接受訪問時這樣表示。她的小孩分別就讀三年級、一年級,她希望:「孩子不僅書要讀得好,還要尊重別人、關懷別人,並且能負責任,所以我很重視他交往的朋友,是不是他學習的好榜樣。」她原本擔心因語言腔調的問題,影響與同學之間的溝通,但是導師認為他的學習狀況良好,沒有人際關係的問題。在班級裡,導師對外籍配偶子女的觀感,會直接影響同儕對他們的態度。在處理問題與談論議題時,不可不慎。
茄苳國小補習學校外籍配偶的比例逐年增高
「新移民家庭」逐年增多已經成為台灣社會的趨勢,但是我們的社會卻塑造出一個「反多元文化」的情境。許多原住民為了使用自己原有的名字,奮鬥多年,相較與此,政府輕忽了外籍配偶的人權與尊嚴(改其姓名)。然而,身處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應該輔導孩子尊重文化的多元性,消除學生對外籍配偶子女的偏見,讓學生能接納並尊重他人的文化。
教師可以邀請不同族群的媽媽(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外籍配偶媽媽…)擔任班級晨光時間的教學,孩子對不同族群的文化有進一步的瞭解,進而喜歡、欣賞不同的文化。
茄苳國小補校教師針對外籍配偶的識字教育及生活教育,運用數位媒體實施教學
此外,教師應該瞭解孩子的特質,給予孩子公平的學習機會,增加自信心,增加與同儕的互動,透過同儕的力量幫助孩子學習。瞭解其家庭狀況,並分享教養經驗或提供教養資訊。教師協助爭取各項資源,提供適當協助,例如:協助辦理各項費用(如:午餐費、學雜費之減免)。在運用其他資源上,教師可以告知政府提供哪些服務。
二、補救教學
母親是影響子女身心發展的關鍵人物,所以要能夠有效地處理外籍配偶子女的教育問題,就必須先從外籍配偶的教育著手。外籍配偶子女在語言學習能力、生活學習、社會互動等發展,會因母親的適應狀況而有所差異,不是短時間之內可以適應。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應該要提供「學生的學習輔導」以及「外籍配偶基本教育班」或「補習學校」。
1. 學生的學習輔導
儘管研究資料顯示外籍配偶子女的智能與其他學生比較,並沒有明顯的差異性,但是新移民家庭的結構通常屬於「低社經背景」,在缺乏文化刺激與學習支持系統的影響下,使得外籍配偶子女在學習上易受挫折。
根據研究發現,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語言中缺乏複雜性、比較少主動開口說話或是社會化行為比較少,顯示出外籍配偶若語文能力較弱,則子女有學習緩慢的現象。教師如果發現學生有學習落後的情形,應該安排孩子進入學校資源班,進行補救教學。
外籍配偶的國語文能力是補習教育的重點
1. 外籍配偶的學習資源
許多外籍配偶為了小孩的教育,選擇到夜補校上課,儘管已經畢業了,還是繼續去學習。目前就讀茄苳國小補校高二班的楊雪珍表示:「因為我想把國語、數學和常識學好,更希望當孩子問我功課時我能回答。」她們下班之後,安頓好孩子,就到校上課,一週上課3-4天,過程十分辛苦,但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再累都是値得的。
茄苳國小辦理補校,目前有三個班,二分之一以上是外籍配偶,採全額補助的方式。其課程是以識字、實用和輔導為主,認識中文和使用語言的能力,並強化其生活適應的能力。一般來說,因為補校的課程是為了臺灣的失學人口而設計的;而外籍配偶教育班的課程則是專為外籍配偶所設計的,但是由於外籍配偶在其原鄉的學歷證明並不被臺灣承認,所以有些外籍配偶會選擇去上補校,以取得文憑。
外籍配偶最需要學習的課程是「中文識字」如注音符號、對中文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等。其次是「人際關係」如兩性相處、婚姻經營、婆媳關係、親職教育、溝通技巧等相關課程。因此茄苳國小補校的課程強調將「識字」與「生活」相互結合。
大部分的外籍學生下班後趕到補校上課,學習精神可嘉
結論
在文化及經濟相對弱勢下,外籍配偶家庭比一般家庭承受更多壓力,外籍配偶很清楚自己的子女必須比他人更努力才能被這個社會接受。學校可以採取多元教學的方式,提升學習動機,以增進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成就。適時進行輔導、給予補充或補救教學等,提升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成就。
外籍媽媽們繼續學習多是為了孩子的教育
文化的差異是既存的現實,老師們無須刻意迴避,但是要建立一個相互尊重、彼此接納的環境,讓每一個族群的孩子都能在教室中獲得支持。當孩子在家庭、學校中覺得自己是被接納的,那麼他將有更大的信心去面對社會的生活。多元文化是台灣的重要資產,族群之間應該平等對待。這群孩子是台灣未來人口結構中重要的一環,給他們多一點學習的資源,多一些成功的機會,是學校教育新的課題。
[文/傅鵬錦 2007-01-3:10-0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