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父母,有效的教導>
<養成孩子自己查書籍尋求解答的習慣>
父母親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就像是他的百科全書,所有的問題,只要發問就可以得到答案,可是隨著孩子的年紀增長,問題的廣度與深度都會增加,父母親就很難繼續替他解惑。俗話常說:「給他魚吃,不如給他一根釣竿。」孩子的學習也是如此,從小就教導他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怎樣自己從書籍中甚至從網路上找到解答,培養出這樣良好的習慣,將來長大之後可以獨立解決問題,而且,自己所找到的答案,印象往往比他人用口頭回答來的深刻。
<在孩子問問題時,要求他先說出瞭解的部分>
在家自行練習的測驗卷上,總是有些令孩子疑惑的問題,不要急著幫他對答案,告訴他這裡為什麼是這樣。要求孩子先說出他所瞭解的部分,可以節省時間,不用再去解釋他已經懂的部分,還可以清楚發現他真正的問題在哪裡,把重心放在解決他的問題上。除了考試題目之外,其他的問題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另一方面還可以訓練口語表達能力。至於要如何讓他瞭解答案,需要和下一個方法相輔相成。
<不見得直接回答,反問可以讓孩子加深思考>
如同之前所提到,如果直接回答孩子問題,可能孩子會懶得花腦筋,而且對答案的印象不夠深刻。有時候,反問孩子問題,可以讓他加深思考,如果遲遲回答不出來,再用數個問題引導孩子由淺入深,最後找到原本問題的答案。或者是將問題延伸到其他部分,串連思考不同領域或不同課程的相關處,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當然,這樣的方式不但花費時間,還很花費心力,孩子要絞盡腦汁想答案,父母親也要去設計引導式的問題,可是一旦培養出深入思考的能力,將來他的學習就會比較有深度。
<培養孩子在課堂上發問的習慣>
在上課時經常看見一種情況:老師的進度一直往前,很多學生跟不上,可是卻沒有任何人反應。這種時候,除了老師本身應該要察覺之外,孩子也該自己發問。一般而言,人都會覺得無知是一件丟臉的事情,所以不敢表態說自己不懂,然而,不懂裝懂,才是最為可笑和可悲的。培養孩子遇到不懂的情況就自動發問,剛開始可以從家裡做起,等到他習慣之後,在課堂上自然也就不會在乎他人的眼光。這樣子懂得主動提出問題、即時解決問題,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父母不清楚答案,不要隨便應付子女>
孩子會對父母親提問,是因為對大人有信任和崇拜,認為父母親是什麼都理解,而且很誠實的。如果不清楚答案就隨意回答,這樣子不僅會讓孩子吸收到錯誤的知識,如果哪一天他知道了真正的答案,對於父母親的信任與崇拜就會慢慢消逝。遇到這種情況,最好是坦承自己也不清楚答案,與孩子一同試著如何解決疑惑,這不僅僅建立在孩子心中的誠信,也是很好的親子活動。
<事先聲明「只說一遍」,可以加強孩子注意力>
很多父母親對孩子的耐心,反而會養成孩子的依賴。父母親教導的事物,他不會認真聽,因為下一次問了,父母親還是會不厭其煩的回答,造成孩子沒有進步,父母親也是事半功倍。事先聲明「只說一遍」,並且嚴格執行,讓孩子在接收資訊的時候,可以加強注意力,增加吸收知識的效果。不過,孩子總是會有忘記的時候,不需要再次回答,嚴格執行「只說一遍」的原則,指導他自己從書中再次找到答案即可。
<與孩子談話,要修正他用詞的精確性>
成長過程中,孩子用字遣詞的方式深深受到父母親影響,除了身教之外,言教也是重要的一環。與孩子談話時,聽見他有用詞不正確的部分,務必要打斷談話使之修正,不要將錯就錯,放任錯誤的使用語詞,這種錯誤不僅會影響他往後的語文能力,也會造成表達能力不佳,不能精確的說出想要敘述的事物。尤其在國小階段,是大量學習基本詞彙的時間,也包括成語等等,這個時候千萬不能認為孩子還小,以後再學沒關係,而輕忽了用詞的精確性。
<將學習和日常生活的知識結合>
學習要記憶深刻,最好的方式就是可以在日常生活應用,或者是把日常生活的道理,與課本的知識結合。譬如說,水壺為什麼會冒煙?怎樣自己做日晷?為什麼月亮會有圓缺變化?春聯有什麼特殊寫法?一件衣服特價五折,又用會員價打八五折之後是多少錢?諸如此類的方式,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瞭解到自己學習的知識可以活用在何處,不僅僅是可以加深印象,也能夠讓他知道學習不是用來應付考試的。
<課輔班的「預習」,反而有害正常的學習>
許多父母親因為工作繁忙,沒有辦法顧及孩子的課業,會將孩子送到所謂的課輔班,一方面可以顧到功課,另一方面也有安親班的效果。一般的課輔班,只是做一些作業的指導和測驗卷的複習,對於孩子的課業來說還算有相當的幫助,不過有些課輔班會標榜著讓孩子成績大幅進步的口號,增加了很多「預習」的課程,如果孩子跟不上這些課程,會讓他困惑,因為學校有學校的進度,課輔班又有另外的進度,兩者互相干擾之下,反而有害正常學習。如果孩子跟的上「預習」的課程,也不要掉以輕心,少部分的孩子可能會覺得他已經學過了,所以學習態度不佳,在學校的正常進度就不願意專心聽講,可能還會成為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干擾到老師的教學,影響到其他同學的學習。孩子雖然有在課輔班「預習」,課業可能因此不進反退,越補越大洞。
[文/黃登漢 2006-11-26:12-0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