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 1318880人     歡迎來到縣教育局電子報系統......

使用者登入

帳號
密碼

 
4_c.gif我要註冊

 

12_c.gif最新消息

12_c.gif校園訊息道相報

 文教報導

12_c.gif校園深入報導

12_c.gif教育政策與趨勢

12_c.gif當期議題

 作家專欄

12_c.gif學習與科技專欄

12_c.gif教育新詞彙編

12_c.gif桃園采風

12_c.gif華德福教育

12_c.gif親子專欄

 讀者投稿

12_c.gif教學百寶箱

12_c.gif校園影像

12_c.gif教育隨想

 進修天地

12_c.gif進修天地

12_c.gif認識世界

 文章搜尋

 

 

11_c.gif首頁>教育隨想

教育隨想

新加坡雙語教學參訪的見聞與感想    

參訪緣起

四月三日晨間六時,桃園的清晨寒意猶深,教育局張明文局長已早先一歩在中正國際機場入口處,用他一貫的微笑,和「新加坡雙語教學參訪」的校長及教育局的同仁道早問好,在完成相關的報到手續之後,張局長抽空與團員們合照紀念,並在行前為團員們祝福及勉勵。這一次的參訪活動以提升本縣各校英語教學能力及視野為目的,係委請潮音國小辦理並由竹圍國小規劃行程。參訪團由學管課劉明超課長擔任領隊,帶領本縣績優英語學校校長及指導教授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楊榮蘭女士等共18人,前往新加坡參訪該國雙語教學之課程內容規劃與實施情形。

而個人能有機會寫這一篇的參訪感想,係在參訪活動結束歸國時,與竹圍國小呉校長、保生國小徐校長同車回楊梅時候,在車內一同交換一些想法,在徐校長及吳校長的鼓勵指導之下,試著將參訪的紀錄作一些整理,內容偏向對新國教育的整體感受,而在「提升本縣各校英語教學能力及視野」方面,則有待本縣績優英語學校校長們的專論。

參訪的見聞與感想

參訪前後共計五日,四月三日約下午一時抵新國,四月四日星期二,早上參訪啟化小學,下午參訪裕廊初級學院,晚間召開研討會;四月五日星期三,早上參訪南洋小學,下午參訪宏文國小,晚餐之後召開研討會;四月六日星期四,早上參訪長老會中學後,借用學校會議室召開研討會;四月七日星期五,參觀戶外訓練營後,搭機返國。茲將參訪札記,粗分為見聞與感想,臚列如下。

四月四日星期二的參訪見聞

早上參訪啟化小學

該校會議室有華文對聯一副「啟智須通學道理」「化愚得讀聖賢書」。是一所鄰里學校,學生來源為普通市民的子弟,學生以歩行到校上課。新加坡的國小已經實施教師分級制度。

全校學生2287人教師與職員102人。該校有三位高級教師,高級教師的年齡至少須三十五歲,Master教師可至各校輔導。

該校教師自編千字文華文教材,今年開始實驗。一年級新生入學,一至十週教漢語拼音,之後開始教習字,每週有華語教學八節课,每節30分鐘。華語教材除了部編本之外學校可以自選教材。

由學校簡介資料中可看出學校重視華人傳統,學生曾穿著唐裝向日本訪客介紹新加坡。從小一開始注重讓學生上台表達的教育。每位學生每學期至少六小時的社區服務。學生須參加全國體能檢測,內容類似500障礙。教育部補助學校每名學生每年100新幣(約台幣2000),學校將之作為課業輔導或課外學習活動的經費。

每一個教學領域設「部長」一人。負責教學區域的規劃與美化。

每班學生40人,因受少子化的影響,自今年起,一年級降低班級學生數為每班30人。

電腦教室乾淨整潔,注重情境佈置,學生進入電腦教室不需脫鞋。

活動中心為開放式空間設計,不設圍牆,學校未設警衛室,警衛在陽傘下執勤,圍牆係簡單的綠色網狀圍籬。

下午參訪裕廊初級學院〈似台灣的高中〉

校長引用教育學者的看法:新國雙語教育已貫徹四十年!百份之九十的人能使用雙語,但中英文能力普遍下降!兩種語文均強者除學術人才之外,政治人物只能偏向一項!外國人學中文是為了爭食中國市場,而中國人學外文是希望能爭取出國進修。

教育很複雜,教育工作者要懂得簡化〈掌握教育的核心事項〉。

學校強調忠、誠、信、愛,禮、義、廉、恥的品格教育。

學校以育人課程作為學校發展的特色之一,育人課程不是口訴行為規範,而是讓學生參與山村學校〈中國大陸、馬來西亞等落後的山村學校,學生在假日時後,在冰地上以赤腳步行十二小時回家,回家之後家人以熱水幫助暖腳,和家人談談學校的生活情形,經一晚的休息之後,再以赤腳在冰地上步行十二小時,回校後只能躲進薄薄的棉被中取暖〉,讓學生有機會看見貧窮,體驗艱困的生活,了解到自己的幸福與富裕,進而產生對父母、國家的感恩,引導學生的價值觀,並表現在行為方面,因為感激而孝敬父母、尊師重道,愛校、愛國,自律、自強。

領導者的培養,不是花時間去聽如何成為一位領導者,而是給予機會,讓他告訴別人〈口頭與書面〉自己將如何擔任領導者。

走入艱困,學會感恩,讓頂尖學生〈全校二分之一〉與年輕教師每年兩次走入山村,體驗貧困,學到感激,養成責任,當下承擔。

四月四日星期二的參訪感想

綜上所見,南化小學在教學方面值得借鏡的內容很多,諸如從小一開始注重讓學生上台表達的教育。每位學生每學期至少六小時的社區服務;學生須參加全國體能檢測。一年級新生入學,一至十週教漢語拼音,之後開始教習字,每週有華語教學八節课,每節30分鐘。華語教材除了國編本之外學校可以自選教材。學校的硬體設施、校園教學情境佈置與縣內小學之差異處則為:教學領域設「部長」一人,負責教學區域的規劃與美化。活動中心為開放式空間設計,不設圍牆,學校未設警衛室,警衛在陽傘下執勤,圍牆係簡單的綠色網狀圍籬。

裕廊初級學院強調忠、誠、信、愛,禮、義、廉、恥的品格教育。學校以育人課程作為學校發展的特色之一,讓學生有機會走入艱困,學會感恩,讓頂尖學生〈全校二分之一〉與年輕教師每年兩次走入山村,體驗貧困,學到感激,養成責任,當下承擔。

四月五日星期三的參訪見聞

早上參訪南洋小學

學校正規課程(國家規定課程)於早上完成教學工作,下午則為彈性的活動。

學校以「勤、慎、端、樸,德、智、體、群、美」為教學目標,為加強中華文化的薰陶,中國書法為一、二年級必修課程,設有茶藝教室提供學生學習茶藝的課程,充滿濃郁的中華文化氣息。

全校百分之七十二的學生,在家以英語交談,但校長強調「不能英文強過華文」。

學校以高「國家考試」錄取率自豪。

一年級學生強調「以解決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小五學生均需參加「探險營」的課程。

每個學校都要面對不同的挑戰,學校以世界一流的小學為努力的目標,品德教育為學校的核心事項。學生於上課時,保有「起立,向老師問好」的禮節教育。

校長認為:老師如果分身乏術,就無法將教學工作做好。

學校每年向每位學生收121元(新幣),每年每位家長需支援學校經費約200300元(新幣)。

電腦教室的鐵窗裝置於室內。

校長、副校長有權利執行學生的「體罰」處分,過程係由教師提出書面申請,經由副校長或校長核定之後,以書面通知家長,有關其子弟將於何時何地接受何種方式的處分之後,委任教師執行對學生的處分工作。教師如告知行為脫序的學生「不聽話就送校長室」,能收制阻之效。

副校長說:我們曾於成立「高才班」之前到台灣進行十天的參訪學習,觀摩學習的內容包含:高才班、愛心媽媽、華語教學。

愛心志工到校服務的時數,列入其子女就讀該校的擇取條件之一。

教師每年訂定教學目標與教學計畫。由副校長或主任每年兩次依據教師每年訂定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計畫評估老師的教學成效,有百分之五的教師領不到年度獎金。

下午參訪宏文國小

是一所注重雙語與中華文化的特選小學,學生上課為兩班制,全校500名學生,65名教師,14名職員,其中之圖書館管理員的聘用薪資,係由學校節省之經費支付。

校長胡春河:雖然新加坡的家長一樣擔心子女學的不夠,要將子女送進補習班學得更多,但教育不是讓學生準備考試,而是要學生學會應付未來。

家長都希望學生多學習中華文化,「熱愛中華文化」為學校教育目標之一;在語言教學策略上,則採取「讓學生在英語的環境中,保有使用中文的能力」。

「扎根與創新」為校長經營學校的理念,一方面讓學生多接觸華文、華語、中華文化,同時也注重學生戶外訓練,培養學生膽識。

四月五日星期三的參訪感想

綜上所見,南洋小學的學校正規課程(國家規定課程)於早上完成教學工作,下午則為彈性的活動。學校為加強中華文化的薰陶,中國書法為一、二年級必修課程,設有茶藝教室提供學生學習茶藝的課程,充滿濃郁的中華文化氣息,一年級學生強調「以解決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小五學生均需參加「探險營」的課程。學生於上課時,保有「起立,向老師問好」的禮節教育。電腦教室的鐵窗裝置於室內。校長、副校長有權利執行學生的「體罰」處分,教師如告知行為脫序的學生「不聽話就送校長室」,能收制阻之效。教師每年訂定教學目標與教學計畫,由副校長或主任每年兩次依據教師每年訂定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計畫評估老師的教學成效,有百分之五的教師領不到年度獎金。

宏文國小強調教育不是讓學生準備考試,而是要學生學會應付未來。家長都希望學生多學習中華文化,「熱愛中華文化」為學校教育目標之一;學生上課為兩班制,其中之圖書館管理員的聘用薪資,係由學校節省之經費支付。在語言教學策略上,則採取「讓學生在英語的環境中,保有使用中文的能力」。「扎根與創新」為校長經營學校的理念,一方面讓學生多接觸華文、華語、中華文化,同時也注重學生戶外訓練,培養學生膽識。

四月六日星期四的參訪見聞

早上參訪長老教會中學

品格為學校發展的三大動力之一,「將基督教理灌輸給學生,激發學生全人發展」。宗教課程為學校的傳統,於每週三實施,每名學生參加一節課(約45分鐘),課程內容為長老教會的介紹,介紹方式多元呈現,有詩歌朗誦、動態活動等,學生需強制參與課程,但不需強制信教。

華人學生約九成五,家長約三成擁有大學學位,大部分為中下階層子女。

學生組團至台灣做文化交流。

每十位學生至少一位參加「制服團體」。(制服團體包含警察隊及海軍)

學生穿制服在校外犯校規,有辱校譽時,除了接受處罰之外,尚需向全校同學公開道歉(例如校外抽煙等)。

「老師老帶少,學生高帶低」。學校設有專任輔導老師,由校內教師受訓之後轉任。專任輔導老師係教育部於前年起實施之政策。

參訪簡報由體育主任洪主任擔任,洪主任來自福建金門的「小金門」。洪主任於民國四十七年自金門跟隨叔父到新國定居,與筆者有金門同鄉之誼,洪主任表示,剛到新加坡的時候,連一個「ABC」也看不懂,但因為環境的關係及實際的需求,大學的時候也進入語言班加強學習,擔任教職之後一樣能取得英文教師的資格。

課堂教學實務參訪:

1120分,參訪人員以34人分成一組(與劉明超課長、劉廉法督學同組,陪伴人員為該校許副校長),參觀英文課的教學情形。觀察重點以教師的教學方式及師生互動情形為重點。

全班男生17人,女生19人,採取分組學習的方式。

教師使用Power  Point。教師提供自選教材,由學生於課堂閱讀。

1132

分發討論題綱,學生進行討論及填寫討論題綱之內容。

1145分起

各組一名學生發表學習心得,老師適時補充說明、講解、提問;教師在學生發表或回答問題之後,經常以「very  good」回饋學生。

1150分下課鐘響。

1156分 老師向學生道謝,學生起立向教師敬禮致謝,結束課程。

四月六日星期四的參訪感想

綜上所見,長老教會中學的宗教課程為學校的傳統,學生需強制參與課程,但不強制信教。「老師老帶少,學生高帶低」。學校設有專任輔導老師,由校內教師受訓之後轉任。

教師教學重視學生的分組學習,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能採取正面的語言回饋。下課鐘響結束課程前,老師會向學生道謝,學生再起立向教師敬禮致謝。

參訪的建議

新加坡是高度開發的國家,在良好的環境中享有優渥的生活並不是學生的錯,但教育工作者卻能堅持理念,排除困難,讓學生有機會看見貧窮,體驗艱困,了解到自己的幸福與富裕,進而產生對父母、國家的感恩,因為感激而孝敬父母、尊師重道,愛校、愛國,自律、自強,教育工作者對於教育核心事項的堅持與執著,令人敬佩。

語言教學是學校整體教育的一環。如果從領先風潮的角度來看新加坡的雙語教學,這個風潮已經在新國實施了數十年,他們的結論是華語和英文的程度都普遍低落。如今,新加坡在語言教學方面,已經準備在公元2008年起全面實施華文教學,如果我們喜以新教坡為師,則新國正傾力實施華語教學的準備之時,我們如擬以降低國語學習時數,以增加英文的學習時數決策之前,更應以新國注重華文教育為師,強調品格教育,學會感恩,參加社區服務,實施體能檢測等!

擬針對本次參訪的見聞,對目前的教育現況提出參考意見如下:

壹、學校硬體設施

一、風雨教室如採開放式空間設計,可省下照明設施的能源消耗,也能避免密閉式空間的回音干擾,缺點是本地冬天氣候嚴寒,可能會對師生的上課造成影響。

二、學校警衛室的設計在考慮不影響學校整體美觀的前提之下,可在空間與外觀上朝簡約的方向作規劃。

三、校園圍牆在安全、美觀、耐用的原則之下,可考慮鋼筋、水泥之外,能節省經費的其他建材。

四、鐵窗可考慮設計、安裝於室內,能兼顧安全與美觀。

貳、教職人員任用

一、教育部宜儘早設立國中專任輔導老師。

二、政府宜修改有關法令,授與學校在年度經費額度之內,可視實際需求聘用約雇人員,協助學校行政工作的推動。

三、推動教師分級制。

參、教師教學效能

一、兼顧學生升學競爭的實際需求,規劃並落實培養學生生活能力的課程。

二、提供學生上台表達、表現的機會。

三、鼓勵教師改善教學模式,依實際教學需要實施學生的分組學習。

四、提供學生書法學習的教學。

五、教師每學期訂定教學目標與教學計畫,學校依據教師自訂定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計畫評估老師的教學成效。

肆、落實品德教育

一、提升教師對學生課堂的表現,採取正面語言回饋的能力。

二、鼓勵教師在課程結束時,有「謝謝同學」的教學禮儀。

三、恢復學生上、下課起立向教師敬禮問好、致謝的教室禮節。

伍、重視情境差異

一、與家長合作,讓生活富裕的學生有機會走入艱困,學會感恩,體驗貧困,學到感激,養成當下承擔的責任。

二、爭取有用資源,落實貧窮、弱勢學生的知能學習,生活照顧,提高教育優先區貧困學生的升學率。

三、注重學生戶外訓練,培養學生膽識。

四、規劃學生每學期最少的社區服務時數。

五、全面實施學生體適體能檢測。

 

[文/桃園縣政府教育局戴進明督學 2006-05-3:11-41-16]

12_c.gif回上一頁

 

12_c.gif回首頁

12_c.gif我要註冊

12_c.gif我要訂閱

12_c.gif我要投稿

12_c.gif讀者投稿須知

12_c.gif前期電子報

 

 

系統設計/桃園國小資訊組  2005-08-01 版權所有/桃園縣政府教育局